中華時報河南訊(記者 王勇) 中國是個盛產竹子的國家,有著悠久的竹文化。竹,在中國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占有著重要地位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,竹被賦予虛懷高節、堅貞不移的品格,頗受歷代文人雅士的推崇,成為文人墨客吟詩繪畫的對象,這也直接催生了竹刻藝術的發展。 據考古資料以及文獻的記載,早在西周時期,竹刻藝術就已經出現了竹刻的工藝品,戰國時,竹刻工藝便已十分成熟,但此時的竹刻工藝大多用于竹簡和竹笏之上,唐代以后竹刻的范圍才逐漸擴大,刻在日常實用物件上供人欣賞把玩。
竹與松、梅被稱為“歲寒三友”,歷來深受人們的喜愛。詩人寫竹,畫家畫竹,藝人刻竹,平凡而普通的竹給予一種超然的美。因此,竹刻藝術品數百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嗜喜之物。而在河南就有一位竹刻藝術家賈海濱被公認為中原留青竹刻第一人。
賈海濱祖籍就在商丘,因為父輩轉業在東北,所以1962年出生于東北,也長大于東北。“幼時,我父親是木材廠里管木工的排長。”賈海濱說,當時其父所在的工廠里就有木雕的產品,自己受其熏陶自幼就喜歡上了木雕和畫畫,“小時候就照著樣板戲里的樣子,自己繪制和雕刻木頭的刀、槍、小船之類的物品。”受父輩,叔伯的影響,賈海濱十分喜愛繪畫與雕刻(木雕、竹雕),尤其喜愛竹刻。上世紀八十年代,賈海濱回到了商丘參加工作。但是對于雕刻和繪畫的熱愛,卻從未停滯。工作之余,總是會進行繪畫和雕刻。
留青竹刻又稱平雕,皮雕等,是中國傳統的雕刻藝術。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層青皮雕刻圖案,是以竹子表面一層薄薄的竹青為雕刻圖案對象,鏟去圖案以外的竹青,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,讓整個雕刻圖形產生圖底變化的竹刻藝術。留青竹刻是江蘇常州三寶(常州梳篦、留青竹刻、亂針繡)之一。留青竹刻也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“留青竹刻就是要在不足0.5毫米的竹子外皮上進行雕刻,將國畫中的黑白灰用雕刻的方式來展現出來。”賈海濱說,“留皮的多與少,層次表現的陰暗面等決定著留青竹刻的藝術性。在雕刻的時候,也有多個步驟。” 賈海濱介紹說:”進行留青竹刻創作時,先要進行選材,然后畫稿,此后用切刀進行切線,刻畫出大體輪廓之后,再進行鏟地。鏟地要露出竹肌,因為竹肌隨著時間會發生變化,尤其是經過把玩之后,竹肌會越來越紅,而外皮則始終保持不變的黃色。” 一件留青竹刻的完整制作過程包括采竹、煮青、雕刻三個步驟。煮青,是將竹片層層疊放在柴鍋里,旺火煮開。水煮可去除竹肌里面的糖分,青綠的竹皮變成暗淡的黃綠色,擦凈竹皮表面附著的油脂。水煮處理后的竹片,還要經過幾個月的晾曬陰干,細細揀選篩除其中有裂有殘疵者,方可進入下一步創作階段。賈海濱說,留青竹刻對竹子對技藝的要求甚高,在選材上有嚴格的流程。
“在老師的帶領下上山挑選竹子。要考慮到竹子的形狀、厚度、水槽要淺、生長周期適中等。”賈海濱說,“留青竹刻所用的竹子首選為江蘇的毛竹,尤其是宜興山區的毛竹。竹子一定要挺拔,直徑要粗壯,而生長年限又不能太長。一般都是冬季去選竹子,因為這個時候病蟲害少,竹子的品質比較好。找到合適的竹子后,下山后就要立即將竹子鋸斷,然后將竹子劈開成為竹片。每一片竹片都要小心地用布包好,以免傷到竹皮。此后要用大鍋加入材料后進行煮制,半個小時候迅速撈出竹片。用軟布趕快擦掉煮出來的油脂、糖分及雜質。 煮過的竹片,還要每天在通風處通過陽光進行一個月至三個月的暴曬。如果暴曬中有開裂、變形的竹片,就必須要淘汰掉。淘汰的竹片只能進行練習,絕不會用來進行創作。”不要以為暴曬過之后的竹片就能用來進行雕刻了,賈海濱告訴記者,此后還要將竹片放在通風干燥處靜置三年。三年以后,才能進行雕刻。”
作為豫東的留青竹刻傳人,賈海濱始終沒有忘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責任。多年來,只要有向他請教留青竹刻的人,全都免費傳授。雖未正式收徒,但如今他也親自教授了二十多名學生。
多年來,賈海濱榮獲了中原魅力工匠、河南省建設百花獎等諸多獎項。不但為國際華商文化節創作了王亥商隊交易圖的留青竹刻,而且作品《鶴壁千秋》還被鶴壁市博物館收藏。他還多次向公益活動,捐贈自己的留青竹刻作品。 |